10月22日,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——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,成为苹果iOS和安卓系统后,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。这个操作系统,前后经历了近10年的更迭,用10年走完别人30年的路。这条自主可控之路到底是怎么走出来的?相比其他的操作系统,新在何处?它的问世,对于整个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,有哪些更深的作用和意义呢?
华为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可以搭载在手机、平板等多种移动设备终端上,实现多设备联动,并且还有AI交互体验等诸多功能,一经问世就受到极大关注。
这套操作系统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,不仅仅因为它具有强大功能,更因为这是由华为全栈自主研发的国产移动操作系统。这意味着在操作系统相关技术上打破了对国外的依赖,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。
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潘教峰:实现了从内核到数据库、编程语言、开发环境,全链条、全过程完全自主研发,对整个数字经济发展、对我们抓住全球数字化转型,意义非常重大。
包括原生鸿蒙在内的“操作系统”到底是做什么的呢?
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潘教峰:操作系统可以理解成是一套软件。这套软件可以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,同时可以提供和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。用户只要通过简单的指令,就可以调动资源,运行实现目标。操作系统是各种终端运行的智能终端的中枢神经系统。
如今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智能化设备,这些设备上也都搭载着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。不过最主流、应用最多的是大家熟悉的安卓和苹果iOS,它们的生态圈已经拥有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。而华为此前推出的几代鸿蒙操作系统也兼容了部分安卓应用软件,基本能满足用户需求。
那么,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,来自主研发一个新的移动操作系统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也许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,那就是:要将先进技术的自主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。
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震:原生的鸿蒙,因为它从底下的微核到上面构造的服务,以及整个生态,基本上都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。咱们以前写应用程序是长在别人家地上,如果人家要给你下架,你肯定就下架了,因为地不是你的。现在这块地是我们自己的,这是突破性的进展。
有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统,就可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。网友们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重要的价值,给这套原生鸿蒙操作系统起了个名字,叫“纯血鸿蒙”,也就是有着中国纯正血统的鸿蒙系统。它的血统之纯正,不仅体现在内核,也包括为这套操作系统所打造的一套完整体系。
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 余承东:这次是整个终端操作系统的一个大跨越。大家知道,现在市面上很多主流操作系统,主要源于Linux和UNIX内核来开发。但是我们开发了自己的鸿蒙内核,包括文件管理、数据库、开发环境,整个集成环境,整套为鸿蒙操作系统打造的这一完整体系。
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潘教峰: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,完全实现了操作系统当中非常关键的内核技术,可以很好地保证我们自主安全。
这套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的诞生,不仅在相关技术领域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,还会带动我国芯片、软件、应用开发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创新升级。
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震:以前是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缺“芯”少“魂”,现在的话“芯”慢慢长好了,“魂”也过来了,鸿蒙系统这种模式能够让国内更善于构造这样的生态,将来更多领域我们是有自主的影响力的。
不过,要打造这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原生操作系统,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,需要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和时间来攻克诸多难关。毕竟长久以来,移动操作系统被苹果iOS和谷歌的安卓系统所垄断,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占有的市场份额上,它们都具有极大优势。
就在2019年,华为发布的第一代鸿蒙系统,采用的还是安卓系统内核。正是因为在关键的系统内核上依赖他人,企业经常处于极大的被动局面。
为了应对被制裁、卡脖子的问题,华为自主研发了HMS,也就是华为移动服务,来替代安卓系统的一些功能,包括支付、搜索、地图等,并推出一系列工具,使开发人员能够将安卓应用转换为鸿蒙应用。
而这背后,是华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、花大成本进行自主研发而获得的积累。早在2015年,鸿蒙系统就已经立项,至今,华为为此一共投入了两万多名研发工程师,可谓是十年磨一剑。
华为终端云首席战略官 林振辉:从底层这个内核到运行框架,到编程语言,到开发工具,包括文件系统,所有东西都重写,整个系统是很大的工程。等于我们有技术储备,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变成消费者端的操作系统,所以华为这方面技术是很多积累的。
2021年6月,华为发布了HarmonyOS 2操作系统,已经开始逐步与安卓脱钩。不过,在接下来打造这套全新的“纯血鸿蒙”系统的过程中,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,其中一个巨大的挑战是,自己打造的这片“田地”,有没有人来种。
华为终端云首席战略官 林振辉:这个过程最难的,实际上并不是技术。怎么构建生态才是最困难的点。怎么让开发者愿意跟我们一起开发应用,是整个生态最关键、最难、最不确定的事情。
要打造出一个活跃的应用生态,需要各方的支持、企业的担当,以及无数研发者、从业者的努力与合作。
鸿蒙初代系统推出之后,在各方努力下,市场反应超出预期。尤其是近年来,中国信息技术、市场迅猛发展,和国家的支持,让大量系统应用客户对国内市场充满信心。十年来,上万家应用合作者一直与华为保持合作,共同构建起了鸿蒙生态。而此次这套“纯血鸿蒙”系统一推出,就有了不少与其相适配的应用App上架。
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 余承东:原生鸿蒙的应用,从宣布启动开发,到现在刚刚一年时间,我们就有15000个主流应用和源服务上架了。我们用10年走过了别人20多年、30多年甚至40年走过的道路。
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震:华为的手机量极大,它有一个很好的用户积累,兼容安卓的那版鸿蒙,让至少国内的应用开发者跟着迁到鸿蒙上。接着发布“纯血鸿蒙”,让这些应用开发者接着走过来,用了10年。相当于是从以前的安卓生态,全面切到了现在的鸿蒙生态。
不过,要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,除了国家支持,最关键的是企业要做出真正安全、好用、能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。华为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操作系统,不仅是要解决“卡脖子”的问题,更是立足于企业长远规划,要打造一个功能更强大、更适应未来需求的操作系统。
这套原生鸿蒙系统的一大亮点,也是与安卓、苹果系统一个最大的区别,就是采取了分布式架构,在跨设备协同方面给用户更智能、更便捷的体验。
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潘教峰:通过分布式结构把它链接起来,用户只要用一个操作系统,就能把各种设备链接在一起。在面对扑面而来的万物智联的新的时代,我们在全球竞争当中至少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可以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了。
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0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原服务上架。不过这个原生的操作系统要想实现长远发展,还需要克服未来种种困难,以自己的实力打造出一个更完善、使用程度更高的系统生态,获得开发者和用户的充分信任。
原生鸿蒙系统的发布,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在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成果,也代表着中国在操作系统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。这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,也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升级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就需要这样不断自主创新。未来,相信会有更多类似鸿蒙这样的故事,助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升级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能。